客服:

服务热线

0532-86681214

在线客服

日语翻译中的误解翻译

发布日期:2018-12-28  ::    浏览数:1539 次    信息来源:
一、什么是误解翻译
        翻译是把外文表达的意思用汉语表达出来,以达到沟通思想情感、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的目的。译文的基本标准一般为“忠实而通顺”。所谓的忠实指的是译文要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内容和尽量保持原作的风格;在忠实的基础上译文还应该修辞正确、逻辑合理、语言精简、文理通顺。
          但由于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不一,行文结构与遣词造句的习惯也相去甚远,语际转换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矛盾。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这种矛盾不断妥协的过程。理查德(I.?A.?Richard,[语言文学理论家,合著《意义之意义》、《修辞哲学》,曾来中国教英语])在他的《中国思想研究》中声称翻译也许是自宇宙诞生以来最复杂的事。不过,对于某些移民的孩子来说,为父母做翻译却自然而容易。在上学之前他们通常都干得相当好,但在学校学习代词、动词、副词什么的以后反而不行了。舌头像是僵了一样,原因正是他们试图让译文对应词语和语法而不是内容。
          因此,有了在学校学习外语的经验后,多数人对翻译中“信” 的理解就是忠实于文字,可是字面上的忠实能导致严重误解。译出来的文字便“不中不西,非驴非马,似通非通、诘屈聱牙”;让人看起来“看起来碍眼、听起来逆耳、说起来拗口”。尤今·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提到了这种现象,专门造了一个词——tmnslatione8e。误解翻译不但严重影响译文的质量,而且会影响汉语语言的纯洁性,不利于汉语语言的健康发展。

 

二、误解翻译的原因

(一)理解与意译阶段

         理解的过程需要对原文进行语言分析(比如词汇、语法结构等)、语境分析(上下文含义、篇章语体结构等),并力求透彻领会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时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常识。这样深入理解原文之后的意译更能够体现出本民族的语言特征。下面的实例反映了有关翻译的一个误解:翻译可行,但不可意译。实际的情况是所有翻译作品都有或多或少的意译,因为没有人能成功进行字字对应或结构对等的翻译。从跨文化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意译强调的是译语文化体系和原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大量的实例说明,意译的使用体现出不同语言民族在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

例1:寅芑允e土学同老L土弓匕思 、立,)匕、眼镜老加c于、得意c: 一) 步墨回为。

原译:寅次郎为了想学学问,戴眼镜得意洋洋地到处走。

分析:翻译只理解了原文的表层意思,机械地将“学同老L士.j匕”理解为“想学学问”,导致最终的译文令人费解。翻译时如果只考虑原文的表层意思,简单地依照字面意思理解,结果往往言不达意。通过例1的上下文可以看出,它指的是寅次郎不是想学学问,而是想装有学问的人。原文的正确译法为“寅次郎眼镜装有学问的人到处炫耀”。

例2:挡筇芑尢、彼 颜法折 纸 oo回折,) 南一) td"南。

原译:爷爷,他的脸用折纸折了200回。改译:爷爷,他的脸像折了200回的折纸一样满脸皱纹。

分析:这是一种非常幽默的说法。日本人虽然死板,但说话不缺乏幽默感,翻译时要学会理解他们的幽默感。由于中日文化的差异,如果直接按照源语理解,往往语义不通,不合逻辑,不知所云,败坏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表达阶段
表达是翻译的重心,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正确理解原文这一前提外,还要依赖于对词性的修养程度和对这两种语言的把握。
例1:。田含 生活c耋退屈 、若者;z.1~t合扣 .译文:在农村里的生活是无聊,’不适合年轻人的。
改译:枯燥无聊的农村生活不适合年轻人。
分析:译文显得不够流畅。在日语和汉语中,都存在意合和形合的句式。意合和形合是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手段。但是两者又各有侧重。日语属于黏着语,句子多采用形合法;而汉语属于孤立语,句子多采用意合法。日语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需要功能词加以连接。所以在进行日汉翻译时,原文中诸如格助词、提示助词之类的功能词,往往需要略去不译。日汉翻译时,如果漠视这种差异,见“ ”就译成“在⋯⋯里”,每遇格助词“ ” 就用“的”处理,将导致翻译僵化。
例2:而国 对立e壹横绸匕十面 对泱 。
原译:两国的对立是横纲与十两的对决。
分析:很多人都认为这个译文“息有”误解翻译,其实不然。是不是有误解,有时关键还要看翻译的目的和接受者是谁。如果接收者文化水平不高或对“相扑” 不甚了解,那么这种表达肯定很难理解。但在日本相扑是人们最热衷的运动,相扑赛是男女老少都关注的事,所以有时这样的异化翻译还能更好地传达异国风格。
(三)审校阶段
          审校是初步译好原文后,审查校对并加以改正的一个后期阶段。译者细致地通读译文草稿不仅可以对内容的忠实性、问题的切实性、译语的可读性进行甄别、查证、修改、点定,还可以进一步解决理解、表达阶段尚无定论的问题。纽马克的《一种翻译途径》、《翻译途径》及《翻译教程》等著作主张,译者应根据文本的难易程度,花费翻译所用时间的50—70%来审校自己的译文。通过以上对翻译各阶段中误解翻译的一些表现形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误解翻译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说还是上述三个阶段综合作用的结果:理解阶段来透彻理解原文、表达时片面强调忠实,从形式上照搬原文而忽视汉语的遣词造句特征,审校工作不认真。

 

三、减少、避免原文的误解

(一)篇中求句,句中求字
1.吃透原文。对原文的理解不能见字不见句,只见树木不见树林,需要结合其篇章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语境。因此,译者应首先产生忠实于原文的翻译草稿,之后再从文体上加以完善。然而文体,或者说文章的风格并非蛋糕上的奶油,而是语际交流过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决不能成为事后添加的装饰品。一开始就着眼于在文体上复制原文,比事后添加的效果更好。与失去原作的精髓和美学特征相比,在词语上的些许出人更能被原谅。
2.关于翻译的误解基本上是对语言和文化的误解。用汉语的思维和表达再现原文。在透彻、准确表达原文的基础上,应摆脱日文的字面束缚,充分考虑日汉语言在表达形态上的种种差异,用汉语的思维和表达方式重构译文。
(二)要掌握合理的翻译技巧
         科学合理的翻译技巧可短时间减少误解翻译的发生。首先要把握合理的翻译标准尺度。误解翻译的发生就是翻译标准走了极端。忠实和通顺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一定要统筹兼顾,把握好尺寸。其次要灵活运用转性、变态、增补、省略等多种翻译手法,以达到变中求信、变中求顺的目的。
(三)养成良好的审校习惯
         审校是翻译的一个重要环节,译者一定要谨慎,切实把好这一关。建议译者最好放一段时间再来重新审查自己的译文,如果还不行,可以寻求他人帮助。

 

四、结论

         关于翻译,也许最深的误解是人们常常以为能精通两种语言就能做好翻译。翻译既是一门有一定规律可循的科学,也是一门有限制性的艺术创作。懂两种语言并不够。最重要的是熟悉这两种文化。有些人能完美地说两种语言,但不具有很好的写作能力。这样的人永远不能成为熟练的翻译。因此,要从根本上避免误解翻译的发生,需提高译者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语言素质。要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不但从汉语名著中获取营养,还要适当进行一些日本文学名著名译的对照阅读。同时,翻译也是一门技能,可以通过讲授或实践学习获得,因此理论的学习和笔耕不辍的练习是减少翻译症必不可少的手段。

合作伙伴

青岛翻译有道翻译青岛翻译公司青岛翻译公司青岛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