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服务热线

0532-86681214

在线客服

佛经翻译时需要采取音译的部分

发布日期:2019-01-16  ::    浏览数:1595 次    信息来源:
         佛教起源于印度,佛陀涅槃后,最早的佛经也是佛陀的弟子们,根据佛陀的言教在印度集结而成的。如今我们看到的佛教经文,都是经过译经大师们由梵文译过来的。在中国历史上,有著名的四大译经大师,分别为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
玄奘大师大家都知道,是唐太宗时期的高僧,曾独赴印度学习,并最终取得诸多真经。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即是以这段历史作为小说背景的。
        玄奘是译经大家,他46岁回国后,其后20年时间,都奉献于译经事业。玄奘共译出佛教经论74部,合1335卷,每卷一万字左右,总计1335万字。这些经文,占了整个唐代所有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如著名的《心经》、《般若经》、《瑜伽论》,都是玄奘所译。

         玄奘在译经的过程之中,总结出了著名的“五种不翻”理论。也即是说,在译经的过程中,若是遇到以下5种情况,则经文不作意译,只作音译。

 

1.秘密故
         佛典中的咒文等秘语,是不能以汉文进行意译的。譬如《心经》之中,最后一句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此句就属于真言密语,是不能意译的。

2.含多意故
         如果一个词有很多种意思,用汉语很难很好的传达出来,此时就不意译。例如“阿罗汉”一词,就有杀贼、无生、应供等意义。又如“薄伽梵”一词,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这六意。这类多意词语,是不用意译的。

3.此无故
         如果在翻译的地方没有这个东西,那么就无须意译,只进行音译即可。例如印度的阎浮提、乾闼婆、迦楼罗这些事物,在中国是没有的,既然没有,就采取音译即可。

4.顺古故
        “顺古”就是顺从古译。有的词语如“菩提”、“阿耨”等,不是不可以意译,而是自高僧释摩腾以来,多是采取音译,故沿用音译。譬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词,其汉语的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只是从东汉以来,历代译经师都采用这个音译,故保留前人的叫法。

5.生善故
        有些含义十分深刻的词语,意译为汉语后,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此时也采取音译的方式。例如“般若”一词,意译为汉语是“智慧”。其实“般若”这种智慧不是指一般的智慧,而是指了生脱死的大智慧。如果以“智慧”一词来代表“般若”,显然达不到其意蕴的深度,此时就采取音译。又如“释迦摩尼”(意译为释迦族的圣人)、“菩提萨埵”(意译为大觉有情)。若是采用意译,则未免使人产生轻视之感,若是采用音译,就容易使人产生尊重之念。

合作伙伴

青岛翻译有道翻译青岛翻译公司青岛翻译公司青岛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