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服务热线

0532-86681214

在线客服

实用翻译与功能翻译的理论讲解

发布日期:2019-01-02  ::    浏览数:1593 次    信息来源:
1 实用翻译
        改革开放之前,实用翻译的研究基本上是无人问津的,国内的翻译研究还是以文学翻译为核心的。直到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对外交往的加深,它才慢慢的发展起来。现在,在对外经济、文化、科技交流以及频繁的国际交往中,实用翻译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桥梁的作用,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举办奥运会之后,实用翻译市场急剧扩大,翻译数量与日俱增。鉴于实用翻译在我国对外交流中的重要性,研究其翻译方法对促进实用翻译质量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关于实用英语翻译的范畴学界存有不同的意见。传统文体学把文本大体分为三种类型:a.文学文体;b.科技文体;b.应用文体。每种文体项下又会出现子文体,或子文体的子文体,如应用文体项下就会有新闻语体、广告语体、旅游语体、公文公函语体、契约语体、教范语体等(周红民2002 [4]:15)。法国翻译理论家让·德利尔,将“实用类翻译”定义为:以传达信息为根本目的,运用语用学的原则来进行翻译。它特别区别于传达有较强情感意义和美学意义的文学翻译。美国学者约瑟夫·B·卡萨格兰德定义其目的为“尽可能准确有效地翻译信息”。实用类翻译注重信息在译语语境中发挥的实际效果,注重信息在译语语境中的可读性,注重信息对译语读者产生出的现实目的的诱导力和呼唤力。“(陈小慰2006)。而霍恩比将实用英语翻译划分在文学翻译与专门用途翻译之外,属于另一种独立的门类。所指的实用文体采用学者们普遍认可的概念:是指除文学以外的,日常生活中用于交际的功能性文本,涵盖政论、科技、新闻、广告、商标、商贸、旅游、法律、财经、营销、医学、文书等多学科领域。顾名思义,此类文体最大的特点是其实用性,而其文学性及审美性则比较弱。它更看重的是内容,而非形式。就语言的交际功能而言,实用文体具有信息性(负载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匿名性(指作者、译者个性不明显)、劝导性(劝导人们去认可或否定什么)、功利性(具有实用价值)等特征。因此翻译时,应当特别注意其特点,不能拿文学翻译的标准来衡量,更不能把文学翻译策略简单地套用在实用文本翻译上。

 

2 功能翻译理论

        20 世纪70 年代,德国学者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 他们独树一帜,明确阐释光靠语言学不能解决问题,这“标志着翻译研究逐渐摆脱了静态的语言学分类”(Munday 2007: 72)。功能派视翻译为有目的的交际行为,它将翻译定义从翻译及文本从原语一一对应地转换为目的语的观点中解放出来,把翻译研究纳入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传统,使译者更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更多地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从而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功能翻译理论有四位代表人物:赖斯,该理论的奠基人,提出了翻译类型学;弗米尔,赖斯的学生,创立了该理论的核心理论:目的论;曼塔利,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诺德,提出了“功能加忠诚”原则。下面,将分别用以上四位学者的理论来阐释功能翻译理论在实用翻译中的适用性。

 

3 功能翻译理论在实用翻译中的适用性

        赖斯将源语文本分为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操作型文本,并建议将这种分类方法运用于翻译批评。她认为“文本类型是影响译者选择适当翻译方法的首要因素”(Reiss 2004:17)。根据此分类法,实用文本大都属于信息类或操作类文本,或是处于信息类和操作类之间的文本。他们的翻译方法与属于表情类语篇的文学作品是截然不同的,实用文本翻译更注重的是译文读者的反应及译文的交际功能,而非原文的审美性及艺术形式。这一点对实用文体翻译大有裨益,译者在分析原文文本类型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实现译文预期功能的目的性行为。在目的论的基础上,贾斯塔·赫兹·曼塔利进一步发展了功能翻译理论。1981 年她首次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视翻译为一项为实现特定目的的复杂活动。她的理论强调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翻译行
为十分注重为接受者提供一个功能性的交际文本。这就意味着目的语文本的形式和文体应该取决于该形式和文体在目的语文化中是否“功
能上合适”(functionally suitable),而不单是复制源文本的各种特征;而什么是“功能上合适”,应该由译者定夺,因为他在翻译行为方面是专家,他的角色就是要确保文化转换顺利进行(Munday2007:110)。因此,在实用文本翻译中,译文接受者的需要即译文的实用性才是译者关心的焦点,而译者也有较大的自由度决定相应的翻译策略以使译文能在目标文化中恰如其分地起作用。

        汉斯·弗米尔创立了目的论,他认为,“在翻译这个领域里,我们可以区分三种可能的目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要目的(比如为了‘谋生’),在译文环境中译文的交际目的(如‘给读者以启迪’)以及运用某种特殊翻译策略或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源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直译的方法’)”(Nord 2001:27- 28)。1978 年他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文中首次论述了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和规则,“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根本原则”(ibid.)。目的论首要关注的是译作的目的,这个目的决定了译者需要采用何种翻译方法和策略,才能产生功能上可满足需要的结果(Munday 2007:112)。由此可见功能翻译理论注重翻译的目的和译文的预期功能,而实用文体偏重实用性和交际目的,起着指导、警示、宣传、劝导、鼓动等实用功能。译文预期的目的在于准确、有效地传达信息,因此实用文本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翻译的目的、读者的接受和译文的预设功能等因素。

        最后,诺德提出了“功能加忠诚”原则,并区分了两种基本的翻译产品(及过程),即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文献型翻译“充当原文化中作者与原文接受者之间交流的文献”,文学翻译就属于此类。工具型翻译“充当目的语文化里一个新的交际行为中独立的信息传达工具,并力图实现其交际意图,而又不让接受者意识到他们所读到或听到的文本曾以不同的形式在一个不同的交际情境中使过”(Munday 2007:116)。鉴于实用文本的特点,诺德的理论更为实用文体翻译提供了具体的翻译方法———工具型翻译。

        由此可见,功能翻译理论对指导整个翻译实践,尤其是实用类翻译,从文本分析、翻译目的、译文功能到具体的翻译策略都提供了较为客观、可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说,功能翻译理论在实用翻译中有着重要且直接的指导作用。

合作伙伴

青岛翻译有道翻译青岛翻译公司青岛翻译公司青岛翻译